活用佛法於生活中的四項原則
- 取得連結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作者:
甘露道
-
活用佛法於生活中的原則
活用佛法於生活中的原則,共有四項:
第一、以無漏戒學過日常生活。
日常生活,就是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樂等一般生活。在這個過程,一定要遵守佛陀所〖施設戒〗;而〖五戒〗實際上就涵蓋了一切道德規範。
第二、以無漏定學(或稱無漏心學、無漏意學)過宗教生活。
誦經、持咒、禮佛、拜佛、參禪、打坐,還有參與法會,這一些都是宗教生活的內容。
第三、以無漏慧學過覺悟的生活。
宗教生活的目的,是為了開發〖般若〗慧。假設沒有般若慧,就沒有辦法提供戒學、定學 無漏的成分,所以一定要開發般若慧。如果有般若慧,從此過的就是 覺悟的生活。
覺悟的生活就是,只要〖煩惱〗一起,立即認識到有煩惱存在;能認識到有煩惱,就是一種〖菩提〗;而「菩提」就是〖覺〗、就是〖道〗。我們就是用菩提來認識煩惱、用菩提來處理煩惱、用菩提來消除煩惱。
以聖人來說,只要一有煩惱,立即有菩提配合反應;如果沒有煩惱,就不需要用菩提。好比明亮的地方,你不需要點蠟燭、或打開手電筒來照明;可是要進入暗室,就必須知道燈的開關在門邊的哪裡,然後將燈打亮才進去,否則的話很容易絆倒受傷。
暗,就是煩惱;聖人一有煩惱,立即動用菩提,就像我們要進入昏暗房間的時候,因為曉得燈的開關在哪裡,因此可以馬上按下去,所以說「煩惱即菩提」。
煩惱即菩提,不是煩惱等於菩提;因為不一定煩惱愈多,菩提也愈多。聖人是因為一一的煩惱 有一一的菩提面對它,所以煩惱愈多,菩提也愈增長。可是凡夫不同,凡夫是煩惱愈多,也就是〖惑〗愈多,造惡〖業〗愈多;造惡業愈多,受〖有漏〗的〖苦〗愈多;受有漏的苦愈多,又會額外增加新的「惑」、新的煩惱;這就是〖〔惑業苦〕〗三輪轉。凡夫一碰到煩惱就是惑-業-苦、惑-業-苦,不斷左旋、向心地向下沉淪。聖人不一樣,聖人有菩提、有出世的效果;聖人所動用的菩提是出離有漏〖世間〗用的。
簡單說有五種,就是〖五根〗。五根是〖〔出世五根〕〗,一有〖無明〗、一有〖惡業〗、一有 有漏的苦,對聖人來說,馬上想到「信」,也就是〖信根〗、〖信力〗。有信的話,會動用〖精進根〗、〖精進力〗改過-遷善,會提昇你的〖念根〗、〖念力〗--正念的力量。〖正念〗維持之下,心更為安定 而具有〖定根〗、〖定力〗;心安定,沒有〖五蓋〗,般若慧就會有發展〖慧根〗、〖慧力〗的空間。
般若慧有一層次的提昇,會有更上一層的信力的提昇,所以,信-進-念-定-慧、信-進-念-定-慧,不斷右旋、離心地向上提昇。聖人就是這樣,菩提發動,開發五根、五力,操作〖七覺支〗,推動〖八支聖道〗。
第四、以正解脫學 過無漏清淨的生活。
假設你能一一地符合無漏戒學、無漏定學、無漏慧學來生活,日常生活可以過得好、宗教生活也可以過得好,就可以一路開展覺悟的、解脫的生活,一直到最後漏盡解脫,那就是清淨的生活,以正解脫學 過無漏清淨的生活。
剛才說的實際上都是原則性的,可是 若能把握住原則,時時留意應用佛法、活用佛法在生活之中,這樣的話,道場就在生活當下。譬如我們現在是在上課,現在就是道場;你們回家複習功課,也是道場;而應用佛法來待人、處事、接物,那個當下都是道場。不只大殿是道場、念佛堂是道場、禪堂是道場而已。
~ 講於2009年9月19日
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-- 甘露道期刊002
- 取得連結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
作者:
甘露道
-
1973 年,楊郁文老師 帶領家人一同 歸依三寶、 受菩薩戒 , 而後 靠自修廣研經 論, 抉擇 從佛法的根源 —— 《阿含經》、巴利三藏直入佛陀的心海,從此投入阿含學 - 阿含道的研習與推廣。 楊 郁文 老師目前除於法鼓文理學院碩士班任教外,亦於以社會大眾為講授對象的法鼓推廣教育中心、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,開設「根本佛教」課程。 甘露道 出版社有鑑於針對社會大眾進行的推廣課程,更能發揮楊老師 「 根本佛教的佛學活用 」 的精神,因而將法鼓推廣 (1994 年起 ) 及 法光 (2004 年起 ) 的上課內容 全數 實錄下來,做為未來出書 及 影音成品的資料 。初時以錄音方式為主, 2008 年 7 月首次嘗試錄影,留下影音資料無數。 影音資料目前 ( 統計至 2018 年 12 月止 ) 累積約四千餘小時,其中包含錄影將近二千小時,面對如此浩瀚的資料和多元的講學內容 , 甘露道決定從楊郁文老師 2009 年啟講 , 以〈阿含要略〉為教本的 「 根本佛教講座」 (2018 年 12 月講授至慧學 106 頁 ) 著手,一方面整理成文稿、出版期刊,一方面上字幕、剪輯影片、上傳 YouTube ,再 以 「 〈阿含要略〉電子書網站 」 的形式彙整,未來亦將結集成書 , 以各種形式方便大眾研習。 此計畫從 2015 年 10 月甘露道期刊籌辦開始,慢慢摸索、修正而逐漸成形,至 2019 年 1 月 13 日第 025 期止,才整理至〈阿含要略〉「增上善學」第 10 頁,也不過是 855 個小時中的 49 個 小時而已 ( 見下附圖 ) 。 如此龐大的計畫,亟需各方面的資糧投入,歡迎有心研習 、 有志推廣阿含學 - 阿含道的大德們,加入我們的行列,奉獻您的時間、專長、智慧,或隨喜贊助,一同來護持、成就這項弘法大業。 【 專長需求 】 電腦硬體諮詢維修、網頁設計、美編排版, 聽打、校對、文稿修潤等工作。 【甘露道出版社的工作與計畫】 1.《中華阿含辭典》排版及編校。 2.楊郁文老師課程影音實錄存檔,建立史料。 3.課程實錄文字出版,先以期刊逐步實現,未來將按阿含學、阿含道次第出版系列叢書。 4.課程實錄影像製作,上字幕,上傳YouTube。 5.建立網站資料庫,統整文字與影像資料。 甘露道
《阿含簡介》§ 2-0-5【印度佛教 ♣表解】
作者:
甘露道
-
所謂印度佛教,就是在印度這個空間,有受佛教影響的那一段時間;那是從佛陀成佛開始,一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,大約有一千六百年。在這個時空裡,以佛陀入滅為0年,1就是第一個一百年;所謂佛紀1到16,就是第1個一百年到第16個一百年。 第⑴欄是佛紀,右邊⑵到⑹欄是佛教內容。⑵是出自水野先生的〈原始佛教〉,將佛法分為四期。佛陀在世的四十五年是根本佛教;再來是原始佛教,是佛滅後第1個一百年;而2、3、4三個一百年,是部派佛教。5到16個一百年是大乘佛教,其中5、6、7是大乘佛教的初期,8、9、10是大乘佛教的中期,11到16是大乘佛教的後期。 ⑶是印順導師〈印度之佛教〉的分法,一共五期,這部分剛才說過了,所以不再重複說明。 後來印順導師在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〉,又作了更仔細地劃分,就是第⑷欄。他將第一期、第二期合為佛法時期,第三期、第四期為大乘佛法的時期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佛法的時期。 佛法時期是以四部阿含經為主,而大乘的佛法,初期是大乘空相應經為主,後期是虛妄唯識系、以及真常唯心系的經論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經典,就是喇嘛教,藏傳的佛教。這是第⑸欄。 假設要更仔細地劃分,那就是第⑹欄,呂澂先生的分法。 呂澂先生的說明主要在〈印度佛學源流略講〉;這本書在台灣原本是「印度佛學思想概論」,但那是過去翻印時給它取的書名,現在我們尊重原著,所以要改回來。 這一本書劃分得比較細膩,他不是用一百年、一百年這樣來計算,而是以佛陀成佛到紀元前370年為原始佛學,370年以後到紀元後150年為部派佛學,而當中在紀元前50年,大乘佛學興起,然後到紀元400年屬於初期大乘佛學,從紀元後400年到600年是中期大乘佛學、紀元後600年到1000年是晚期大乘佛學。而部派佛學在紀元150年以後就變成小乘佛學成立期,就是所謂的阿毘達摩;那現在所說的小乘實際上就是指阿毘達摩。那紀元150到500年是小乘佛學成立期,500到1000年是小乘佛學流行期。 再往右一欄是相關的重要事件,而它的年代是我根據〈望月辭典〉的年表編列的。首先是佛陀出世的時間;關於佛陀出世的時間,實際上是不確定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明,那我根據望月年表,他認為是紀元前565年,然後在紀元前530年成佛,紀元前486年入滅。 而佛法的大護法 ―― Aśoka,就是阿育王;佛法能廣大流傳、傳諸後世,他
甘露道出版品
作者:
甘露道
-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