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用佛法於生活中的四項原則

活用佛法於生活中的原則
活用佛法於生活中的原則,共有四項:
第一、以無漏戒學過日常生活。
日常生活,就是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樂等一般生活。在這個過程,一定要遵守佛陀所施設戒;而實際上就涵蓋了一切道德規範。
第二、以無漏定學(或稱無漏心學、無漏意學)過宗教生活。
誦經持咒禮佛拜佛參禪打坐,還有參與法會,這一些都是宗教生活的內容。
第三、以無漏慧學過覺悟的生活。
宗教生活的目的,是為了開發般若慧。假設沒有般若慧,就沒有辦法提供戒學、定學 無漏的成分,所以一定要開發般若慧。如果有般若慧,從此過的就是 覺悟的生活。
覺悟的生活就是,只要煩惱一起,立即認識到有煩惱存在;能認識到有煩惱,就是一種菩提;而菩提就是、就是。我們就是用菩提來認識煩惱、用菩提來處理煩惱、用菩提來消除煩惱。
以聖人來說,只要一有煩惱,立即有菩提配合反應;如果沒有煩惱,就不需要用菩提。好比明亮的地方,你不需要點蠟燭、或打開手電筒來照明;可是要進入暗室,就必須知道燈的開關在門邊的哪裡,然後將燈打亮才進去,否則的話容易絆倒受傷。
暗,就是煩惱;聖人一有煩惱,立即動用菩提,就像我們要進入昏暗房間的時候,因為曉得燈的開關在哪裡,因此可以馬上按下去,所以說「煩惱即菩提」。
煩惱即菩提,不是煩惱等於菩提;因為不一定煩惱愈多,菩提也愈多。聖人是因為一一的煩惱 有一一的菩提面對它,所以煩惱愈多,菩提也愈增長。可是凡夫不,凡夫是煩惱愈多,也就是愈多,造惡〖業〗愈多;造惡業愈多,受有漏愈多;受有漏的苦愈多,又會額外增加新的「惑」、新的煩惱;這就是惑業苦三輪轉。凡夫一碰到煩惱就是惑--苦、惑--苦,不斷左旋、向心地向下沉淪。聖人不一樣,聖人有菩提、有出世的效果;聖人所動用的菩提是出離有漏世間用的。
簡單說有五種,就是五根。五根是出世五根,一有無明、一有惡業、一有 有漏的苦,對聖人來說,馬上想到,也就是信根、〖信力〗。有信的話,會動用〖精進根〗〖精進力〗改過-遷善,會提昇你的〖念根〗、〖念力〗--正念的力量。正念維持之下,心更為安定 而具有〖定根〗、〖定力〗;心安定,沒有五蓋,般若慧就會有發展〖慧根〗、〖慧力〗的空間。
般若慧有一層次的提昇,會有更上一層的信力的提昇,所以,信----慧、信----慧,不斷右旋、離心地向上提昇。聖人就是這樣,菩提發動,開發五根、五力,操作七覺支,推動八支聖道
第四、以正解脫學 過無漏清淨的生活。
假設你能一一地符合無漏戒學、無漏定學、無漏慧學來生活,日常生活可以過得好、宗教生活也可以過得好,就可以一路開展覺悟的、解脫的生活,一直到最後漏盡解脫,那就是清淨的生活,以正解脫學 過無漏清淨的生活。
剛才說的實際上都是原則性的,可是 若能把握住原則,時時留意應用佛法、活用佛法在生活之中,這樣的話,道場就在生活當下。譬如我們現在是在上課,現在就是道場;你們回家複習功課,也是道場;而應用佛法來待人、處事、接物,那個當下都是道場。不只大殿是道場、念佛堂是道場、禪堂是道場而已。
~ 講於2009919

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-- 甘露道期刊002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透過五種菩提的次第來學佛--發心菩提,伏心菩提,明心菩提,出到菩提,究竟菩提
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