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含簡介》§ 2-0-5【印度佛教 ♣表解】


所謂印度佛教,就是在印度這個空間,有受佛教影響的那一段時間;那是從佛陀成佛開始,一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,大約有一千六百年。在這個時空裡,以佛陀入滅為0年,1就是第一個一百年;所謂佛紀1到16,就是第1個一百年到第16個一百年。

第⑴欄是佛紀,右邊⑵到⑹欄是佛教內容。⑵是出自水野先生的〈原始佛教〉,將佛法分為四期。佛陀在世的四十五年是根本佛教;再來是原始佛教,是佛滅後第1個一百年;而2、3、4三個一百年,是部派佛教。5到16個一百年是大乘佛教,其中5、6、7是大乘佛教的初期,8、9、10是大乘佛教的中期,11到16是大乘佛教的後期。

⑶是印順導師〈印度之佛教〉的分法,一共五期,這部分剛才說過了,所以不再重複說明。

後來印順導師在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〉,又作了更仔細地劃分,就是第⑷欄。他將第一期、第二期合為佛法時期,第三期、第四期為大乘佛法的時期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佛法的時期。

佛法時期是以四部阿含經為主,而大乘的佛法,初期是大乘空相應經為主,後期是虛妄唯識系、以及真常唯心系的經論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經典,就是喇嘛教,藏傳的佛教。這是第⑸欄。

假設要更仔細地劃分,那就是第⑹欄,呂澂先生的分法。

呂澂先生的說明主要在〈印度佛學源流略講〉;這本書在台灣原本是「印度佛學思想概論」,但那是過去翻印時給它取的書名,現在我們尊重原著,所以要改回來。

這一本書劃分得比較細膩,他不是用一百年、一百年這樣來計算,而是以佛陀成佛到紀元前370年為原始佛學,370年以後到紀元後150年為部派佛學,而當中在紀元前50年,大乘佛學興起,然後到紀元400年屬於初期大乘佛學,從紀元後400年到600年是中期大乘佛學、紀元後600年到1000年是晚期大乘佛學。而部派佛學在紀元150年以後就變成小乘佛學成立期,就是所謂的阿毘達摩;那現在所說的小乘實際上就是指阿毘達摩。那紀元150到500年是小乘佛學成立期,500到1000年是小乘佛學流行期。

再往右一欄是相關的重要事件,而它的年代是我根據〈望月辭典〉的年表編列的。首先是佛陀出世的時間;關於佛陀出世的時間,實際上是不確定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明,那我根據望月年表,他認為是紀元前565年,然後在紀元前530年成佛,紀元前486年入滅。

而佛法的大護法 ―― Aśoka,就是阿育王;佛法能廣大流傳、傳諸後世,他的功勞不能抹滅,而他即位在紀元前268年。

接著是佛經傳來漢土,那是在紀元67年。《阿含經》首先譯出,是在紀元151年,是安世高法師翻譯的。安,不是姓,是指安息國,代表他來的國度。意思是安息國來的一位法師,名 士高,所以稱謂 安士高。而許多《阿含》早期的單經,即安士高法師翻譯的。

再來,影響北傳力量最大的一位佛教徒 ―― 龍樹菩薩,他出世在紀元 213年。而四部阿含的翻譯,最早被翻譯出來的是《增一阿含》,是在紀元384年;《中阿含》在紀元385年、《長阿含》則是在紀元413年。

而影響南傳佛法最深的,其地位類似於北傳的龍樹菩薩,被後代的弟子認為是佛陀再來,那就是Buddha-ghosa。Buddha-ghosa是佛音、或者覺音的意思,是尊稱他是再來傳播佛陀聲音的人。佛音論師除註釋四部尼柯耶,也著作了《清淨道論》,影響南傳所有的佛教徒。

然後在紀元443到453年,是《雜阿含經》翻譯的時代。

再來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作者,或者說是他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述而回來撰述的,那就是無著菩薩;他出生在紀元457年。

接著是唐朝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,於紀元645年回來長安,而他的翻譯影響了以後中國佛教的發展。

而紀元716年,善無畏大師來到中國,則是密教第一個來漢土傳法的大師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

透過五種菩提的次第來學佛--發心菩提,伏心菩提,明心菩提,出到菩提,究竟菩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