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含簡介》§ 0-0-0 課程目標,三之二

印老的著作《法海探珍》、《成佛之道》


印順導師有一本《法海探珍》,收錄在【華雨集】第四冊71頁以後,他在書中曾經說道:「現在的佛教教理,需要整理,但整理的工作是艱巨的,不是某一人的智力所能完成;這雖是出力不討好的,但總得去做,那末,讓我來一個試探!」

他很客氣地說是「試探」。然而法海如此浩瀚,且整個大海都是珍寶,只是有些是實用的,有些則是可以欣賞的。我們需要的法寶是實用的,可以天天用來改善自己、改善環境、改善人際的;《法海深珍》便是從這個角度幫我們作了整理,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。

除了這一本書以外,印老另外一本著作、是大家也耳熟能詳的《成佛之道》,是1960年,印老五十五歲的時候出版的。

《成佛之道》佛道的一個總整理,主要是告訴我們,要怎麼樣 按部就班地達到成佛 這個終極目標,而這個「道」指的就是過程。這一本書是 近代歷史上,能將佛道 做一脈絡性整理的代表性著作


《清淨道論》是受《解脫道論》的影響而著作的


將佛道做一脈絡性整理的代表性著作,自古就有,我們按時間次第來看,首先是Upatisa(優婆底沙)阿羅漢著作的《解脫道論》。 他著作的年代是Mahinda(摩哂陀)--阿育王的孩子來到錫蘭以後,是紀元前三世紀以後的事情了。

《解脫道論》完成解脫這一個目標安排了一條有次第的道跡,而這一本書影響到出生在紀元後五世紀的Buddhagosa。 Buddha佛,gosa,一般翻譯為佛音論師。但是Buddha也有「覺」的意思,所以也有人翻譯為覺音論師。這是在稱讚他,認為他所說的話等同 佛說,跟佛陀是一模一樣。他的《清淨道論》就是受《解脫道論》的影響而著作的,而我受《清淨道論》的影響則非常深刻


宗喀巴的著作《菩提次第廣論》、《菩提次第略論》


Tsoṅ-kha-pa,用譯音的話,你們一定很熟悉,那就是宗喀巴。宗喀巴是一位西藏的喇嘛,他受到Atisa(阿底峽,西元982~1054年)《菩提燈論》Gro lung pa(卓壟巴)《聖教次第論》的影響,撰述了《菩提次第廣論》。《菩提燈論》首先提出了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的次第;而《聖教次第論》的「聖教」指的就是佛教--傳到西藏的聖教,而卓壟巴將它有次第地整理起來。

《菩提次第廣論》是宗喀巴46歲時作的,因為內容很龐大,隔了幾年,在59歲的時候就把它濃縮為《菩提次第略論》。只要讀過《菩提次第略論》、或者《菩提次第廣論》的人,都會很讚歎,因為他也是從浩瀚的佛教的種種說法中,非常有系統地整理出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這樣的修行次第,而且特別強調 依次第修行的重要


關於《阿含要略》


在進入課程之前,首先要對課程的主要資料《阿含要略》,作一番介紹。

這一本綱要書是我57歲出版的。編撰的用心與古德是一模一樣,就是設法將所了解的佛法,以自己認為最適當的方式,也就是使當代人容易入手、容易認識、容易使用的方式,將它編輯出來。

什麼是「阿含(āgama)」呢?āgama實際是「來」,意思是佛陀所說的佛法傳到我們面前,讓我們聽聞,所以是「傳來的聖教」。「聖」是佛陀;但 所說的「聖教」,也就是佛教,並不是指 宗教,而是佛陀的教授、教誡。因為 那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說的,我們現在接觸到的「阿含」當然是傳來的。

「要略(saṅkhepa)」這兩個字並不是我發明的,在中國,它首先出現在《淮南子》一書。《淮南子》是漢朝 淮南王 劉安所著,別名《鴻烈解》。「鴻烈」是大明的意思,也就是道,是做人處事的道理,所以這一本書是在說明做人處事的道理。

《淮南子》分為二十一卷,最後一卷的篇名就是「要略」。後漢的高誘作註解時,特別對「要略」作了一番解釋,而認為它的目的就是:「(1)略述其要,(2)明其所指,(3)字其微妙,(4)論其大體。」

他指出「要略」有四項功能:(1)簡述前二十卷最重要的內容,(2)指出一般人閱讀時容易忽略的重點,(3)闡釋用字遣詞中所蘊涵的深刻概念、微妙的意義,(4)綜述整部《淮南子》的主旨及架構。

同樣的,因為傳來的聖教、傳來的佛法 經典很多,所以需要摘要。但只是摘要,而沒有按照一定的架構排比,還是不容易釐清楚。所以《阿含要略》不但是阿含的摘要,而是綱要不僅是把要點摘錄出來,還要進一步符合綱領來安排

所謂綱舉目張,一張魚網,經緯縱橫,有好多條線,但是只要拉住綱,也就是收網的大繩,好好地抛出去,魚網所有的目、每一個孔眼都張開了,而能囊括一切,清清楚楚,一目了然。

「綱要」也是「要領」,而這個「領」是 領口的意思。譬如 我們穿衣服,有經驗的人會從領口拿起來,然後甩一甩,衣服自然就很順,也比較好穿。不像小孩子穿衣服,從一個袖角、或是從衣襟拿起來就穿,這樣很不好穿。那 收衣服也一樣,從領口提起來,甩一甩,再放在桌上整理,就很好收拾。所以,我們說提綱挈領,這要行家才辦得到;但若不能提綱挈領的話,事情也很難處理好、不能應用得當

Saṅkhepa(saṁ+√ksip)相當於綱要的意思,可是懂得巴利語或梵語的話,還可以理解得更清楚。saṁ是接頭詞,而字根是√ksip。√ksip甩出來、抽出來的意思,就像我們到寺廟抽籤一樣,口中唸唸有詞,然後 再甩一甩,讓籤甩出來,再核對籤號挑出正確的籤詩。

假設要三首籤詩的話,就甩出三支竹籤;這三支竹籤代表三個答案,但需要排出先後順序才知道神明的指點究竟為何。譬如壯年要做什麼、中年要做什麼、晚年要做什麼才好。而有經驗的解釋籤詩的人員 往往一看就曉得,它的順序究竟是ABC,或是ACB,BAC、BCA,CAB、CBA。

現在的問題就是,我們需要的東西摘出以後,還要 按照順序整理,而且這個順序必須正確,否則一大堆東西,會更加混亂。

這也像打撲克牌,剛分到手上的牌,亂七八糟,所以在開始玩之前 必須先整理一下。首先你看花色,先將不同的花色分開來,再依數目的大、小 依序來安插。類似這一些,就是saṅkhepa

《阿含要略》就是如此,從四部阿含、也包括五部尼柯耶先從中揀出最重要的法說,然後再依正確的綱領、綱要來編輯,好讓閱讀的人能夠提綱挈領,抓住重點和次第

有些同學可能會發現,如果順著《阿含要略》、再配合大正藏第一冊、第二冊來閱讀阿含,比較知道要如何進行才好。譬如 現在看到的這一經,是在《阿含要略》的「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、解脫學」這樣配合起來理解就容易多了

此外,我還要補充說明的是,《解脫道論》、《清淨道論》都只談戒、定、慧三學,必須依戒、定、慧這樣的次第才能達到解脫。而「解脫」「清淨」的意思,要「沒有惑-業-苦」才能達到「清淨」。這已經是 三無漏學,是開法眼以後的事情,那 我們凡夫要如何才能 銜接到三無漏學呢?於是我就補上了「善學」「信學」,架構出「阿含學的學習階梯」,包括:1、善學,2、信學,3、增上戒學,4、增上心學或增上定學,5、增上慧學,6、正解脫學

前面的「善學和信學」,是「世、俗的正見、正志,再加上正行」,這樣才能走到「聖、出世間的正見」。有了聖、出世間的正見,才有「聖、出世間的正志」,也才有後續一連串的「聖、出世間的正行」。而正行的結果,就是達到「解脫-清淨」

同樣的,我們也可以說是 五種菩提:從 發心菩提、伏心菩提、明心菩提、出到菩提,一直到究竟菩提「發心菩提、伏心菩提」是 世、俗的八正道,而「明心菩提、出到菩提、究竟菩提」則是 聖、出世間的八支道

藉著這個課程的機會,你們要建立 正確又圓滿的見解,即使是世、俗正見也好;只是要明白,光是世、俗的正見還不夠,最好要明心見性、要開悟,要開法眼、清淨聖慧眼,才能真正地完成解脫、淨化身-心,或者是成佛

由於「阿含學的六個學習階梯」,是以世、俗八正道銜接到 聖、出世間的八支道,所以就構成「阿含道次第」

阿含「學」是以「信、解為主」,是要建立正見、正信;阿含「道」的次第則是以「行、證為主」,而來完成道的次第。我們都曉得,完成一期的佛道需要透過信、解、行、證,所以假設只是純學術性地來理解阿含,那太可惜了,最好還要成為正信的佛教徒,能應用佛法來生活

相反的,也有人認為行、證重要,信、解不重要,只要認真修行就好。那變成碰運氣,如果碰對了還好,碰錯的話,可能走入旁門邪道還不曉得。

因此,最重要的,還是要有「-非道 知見清淨」;「道」是八支聖道「非道」就是八邪道。什麼是「聖」、或者「正」?認識「無才算 ;反之,若以人、事、物是「常」,那就是邪見有邪見,一定會走上邪道。以此類推:「無是正道」「有我見是邪道」「有絕對的樂是邪道」,而「如實知、現觀才是正道」。所以有「常、樂、我」,這是邪見。

那麼「淨」呢?一般說「淨」就是「梵」,而以「與梵合一」為究竟清淨、為究竟解脫。可是,這都是錯誤的。佛法主張生」,這個「生」是包括有漏的 生-老-病-死,所以是「生-老-病-死」--沒有 有漏的生-老-病-死,這才是紅色的淨、究竟的淨。要淨化了惑-業-苦,才沒有 有漏的生-老-病-死。現在因為《中華阿含辭典》已編輯好了,接下來假設有多餘的時間,我想抽空重新將《阿含要略》修訂一次。目的是為了讓我後生可用。以後我再來人間,如果碰到《阿含要略》就會覺得很熟悉、很合用,這樣就不用擔心 隔陰之迷了。

我這一生的隔陰之迷 就有三十二年,前面三十二年的歲月都沒有與佛法連上線。還好三十三歲時 看到了《金剛經註解》,才重新醒悟過來:原來有佛法存在!並且決心要應用佛法來改善人生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

透過五種菩提的次第來學佛--發心菩提,伏心菩提,明心菩提,出到菩提,究竟菩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