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含簡介》§ 1-0-4【《四阿含》及《Pañca nikāyā》= 現存「原始佛教的 聖典」】
- 取得連結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作者:
甘露道
-
現今還存在的原始佛教聖典,包括〖四阿含〗及《Pañca nikāya》(五部尼柯耶),四部阿含是北傳的,而《Pañca nikāya》,則是南傳的。
1. 間厠鳩集,是故 說名《雜阿笈摩》;
我們先來談四部阿含,首先是〖雜阿含經〗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『即彼一切「事」相應教 ── 間廁鳩集,是故說名《雜阿笈摩》。』
《雜阿含(Saṁyuttǎgama)》的「雜」,它的巴利語是Saṁyutta、梵語Saṁyukta,是「相應」的意思,相當於英文connected with;也就是將相關、相應的經典編排在一起。鳩摩羅什法師在翻譯《大智度論》時,就譯成「相應阿含」,相當好,可是只有他採用這個辭彙。
其實雜 古字是「襍」,也念 雜,但傳遞的是「集」的概念,所以《方言》說:「雜,是集也。」但現在的雜,是雜亂、夾雜,反而給人亂糟糟的感覺。而《雜阿含》用的並不是現在通用的意義,而是本義,所以它的意思是集合相應的教導,然後安排,非常妥當地合在一起。
因《瑜伽師地論》說「間廁鳩集」故稱「雜」阿笈摩,下面便列舉工具書對這幾個字的解釋給同學們參考:
《集韻》:「雜,或从衣、集。」
《方言》:「雜,集也。」
《玉篇》:「廁,雜也。」
《集韻》:「厠,一曰閒也。」
《廣韻》:「廁,次也。」
《廣雅》:「閒,加也。」
《左氏[疏]》;「間,謂居其中。」
《漢語大辭典》:「雜,組合、配合。」
《國語[注]》:「鳩,安也。」
雜,从衣、集,所以是「襍」,故《方言》也說,雜就是「集」的意思。《玉篇》說廁是雜,所以雜也是「廁」的意思。那什麼是「廁」?是閒、是次,而閒是加、是居其中,所以現在雜除了「集」,又多出了「加」和「次」的概念。《漢語大辭典》說是組合、配合。而《國語[注]》則指出鳩就是安,安就是安排好。
綜上所述,可知《雜阿含經》是將相關的教說加以「組合、配合」,然後一一地按照「次」第「加」進一個經典群裡,把它「安」排得很好;所以不是雜亂的,而是組合的、有順序的、有次第的、有規則的。而這個順序、次第、規則,就是前面說的九種事,五十一相應。
依照不同的事、不同的相應,把同一類事的經典排在一起,把同一類事裡的同一相應又排在一起,這樣分門別類地,在適當的位置,按照順序把它加進去,這樣組合起來就完成了《雜阿含經》的結集。
要知道,佛陀說法四十五年,依據人-事-物的不同性格、性質、時間點而有不同的教導,古德將它一一分析、排比,而按不同的事情、不同的相應一一地配合、組合在一起,以幫助後人學習。所以同學們未來在提到《雜阿含經》時,應該要自動翻譯成「相應阿含」,這樣更能呈現出它意義。
2. 復以『餘相』處中而說,是故 說名《中阿笈摩》;
什麼是餘相?在印順導師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878頁,他提到《四部阿含》每一部都有它編集的宗趣。宗就是宗旨,趣就是趣味;也就是編集的原則和目的。
《雜阿含經》編輯的宗旨是以甚深法義為主,〖中阿含經〗就是在《雜阿含》宗趣以外,而是對《雜阿含經》再加以分別、抉擇。處中而說的「中」則是指篇幅,經的篇幅是中等度的,所以叫「中」阿含。
3. 復以『餘相』廣長而說,是故 說名《長阿笈摩》;
而篇幅更「長」,且目的是「以佛陀超越天、魔、梵」為主的,就是〖長阿含經〗。天是六欲天,魔是大自在天魔,梵是梵天,而佛陀的偉大超越諸天。
4. 更以一、二、三…等『漸分數』道理而說,是故 說名《增一 阿笈摩》。
什麼是漸分數?數是數目字,漸分就是一分一分地逐次遞增;而以一、二、三這樣的數目字一一地增加來說明,就是〖增一阿含經〗。而它的編輯宗趣,就是教化弟子,啟發其「出世善」。
所以四部阿含是以宗趣和篇幅來區分的,具體的篇幅,以大正藏來說,一頁分為a、b、c三欄,另有註解欄。而《雜阿含》一經約佔一欄,一頁的三分之一而已,《中阿含》一經有一頁半,《長阿含》一經平均起來則有十五頁。《雜阿含》是按照相應的短經編輯,《中阿含》是對特別的法義分別、抉擇,所以經文會增加。《長阿含》一經更長了,因為要介紹佛陀的偉大;天 是其他宗教所嚮往的,但是佛陀比這一些天主更偉大。而《增一阿含》因為是以名數 一法、二法、三法……乃至十一法編輯而成,所以篇幅不拘長短。
1. 間厠鳩集,是故 說名《雜阿笈摩》;
我們先來談四部阿含,首先是〖雜阿含經〗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『即彼一切「事」相應教 ── 間廁鳩集,是故說名《雜阿笈摩》。』
《雜阿含(Saṁyuttǎgama)》的「雜」,它的巴利語是Saṁyutta、梵語Saṁyukta,是「相應」的意思,相當於英文connected with;也就是將相關、相應的經典編排在一起。鳩摩羅什法師在翻譯《大智度論》時,就譯成「相應阿含」,相當好,可是只有他採用這個辭彙。
其實雜 古字是「襍」,也念 雜,但傳遞的是「集」的概念,所以《方言》說:「雜,是集也。」但現在的雜,是雜亂、夾雜,反而給人亂糟糟的感覺。而《雜阿含》用的並不是現在通用的意義,而是本義,所以它的意思是集合相應的教導,然後安排,非常妥當地合在一起。
因《瑜伽師地論》說「間廁鳩集」故稱「雜」阿笈摩,下面便列舉工具書對這幾個字的解釋給同學們參考:
《集韻》:「雜,或从衣、集。」
《方言》:「雜,集也。」
《玉篇》:「廁,雜也。」
《集韻》:「厠,一曰閒也。」
《廣韻》:「廁,次也。」
《廣雅》:「閒,加也。」
《左氏[疏]》;「間,謂居其中。」
《漢語大辭典》:「雜,組合、配合。」
《國語[注]》:「鳩,安也。」
雜,从衣、集,所以是「襍」,故《方言》也說,雜就是「集」的意思。《玉篇》說廁是雜,所以雜也是「廁」的意思。那什麼是「廁」?是閒、是次,而閒是加、是居其中,所以現在雜除了「集」,又多出了「加」和「次」的概念。《漢語大辭典》說是組合、配合。而《國語[注]》則指出鳩就是安,安就是安排好。
綜上所述,可知《雜阿含經》是將相關的教說加以「組合、配合」,然後一一地按照「次」第「加」進一個經典群裡,把它「安」排得很好;所以不是雜亂的,而是組合的、有順序的、有次第的、有規則的。而這個順序、次第、規則,就是前面說的九種事,五十一相應。
依照不同的事、不同的相應,把同一類事的經典排在一起,把同一類事裡的同一相應又排在一起,這樣分門別類地,在適當的位置,按照順序把它加進去,這樣組合起來就完成了《雜阿含經》的結集。
要知道,佛陀說法四十五年,依據人-事-物的不同性格、性質、時間點而有不同的教導,古德將它一一分析、排比,而按不同的事情、不同的相應一一地配合、組合在一起,以幫助後人學習。所以同學們未來在提到《雜阿含經》時,應該要自動翻譯成「相應阿含」,這樣更能呈現出它意義。
2. 復以『餘相』處中而說,是故 說名《中阿笈摩》;
什麼是餘相?在印順導師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878頁,他提到《四部阿含》每一部都有它編集的宗趣。宗就是宗旨,趣就是趣味;也就是編集的原則和目的。
《雜阿含經》編輯的宗旨是以甚深法義為主,〖中阿含經〗就是在《雜阿含》宗趣以外,而是對《雜阿含經》再加以分別、抉擇。處中而說的「中」則是指篇幅,經的篇幅是中等度的,所以叫「中」阿含。
3. 復以『餘相』廣長而說,是故 說名《長阿笈摩》;
而篇幅更「長」,且目的是「以佛陀超越天、魔、梵」為主的,就是〖長阿含經〗。天是六欲天,魔是大自在天魔,梵是梵天,而佛陀的偉大超越諸天。
4. 更以一、二、三…等『漸分數』道理而說,是故 說名《增一 阿笈摩》。
什麼是漸分數?數是數目字,漸分就是一分一分地逐次遞增;而以一、二、三這樣的數目字一一地增加來說明,就是〖增一阿含經〗。而它的編輯宗趣,就是教化弟子,啟發其「出世善」。
所以四部阿含是以宗趣和篇幅來區分的,具體的篇幅,以大正藏來說,一頁分為a、b、c三欄,另有註解欄。而《雜阿含》一經約佔一欄,一頁的三分之一而已,《中阿含》一經有一頁半,《長阿含》一經平均起來則有十五頁。《雜阿含》是按照相應的短經編輯,《中阿含》是對特別的法義分別、抉擇,所以經文會增加。《長阿含》一經更長了,因為要介紹佛陀的偉大;天 是其他宗教所嚮往的,但是佛陀比這一些天主更偉大。而《增一阿含》因為是以名數 一法、二法、三法……乃至十一法編輯而成,所以篇幅不拘長短。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
作者:
甘露道
-
1973 年,楊郁文老師 帶領家人一同 歸依三寶、 受菩薩戒 , 而後 靠自修廣研經 論, 抉擇 從佛法的根源 —— 《阿含經》、巴利三藏直入佛陀的心海,從此投入阿含學 - 阿含道的研習與推廣。 楊 郁文 老師目前除於法鼓文理學院碩士班任教外,亦於以社會大眾為講授對象的法鼓推廣教育中心、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,開設「根本佛教」課程。 甘露道 出版社有鑑於針對社會大眾進行的推廣課程,更能發揮楊老師 「 根本佛教的佛學活用 」 的精神,因而將法鼓推廣 (1994 年起 ) 及 法光 (2004 年起 ) 的上課內容 全數 實錄下來,做為未來出書 及 影音成品的資料 。初時以錄音方式為主, 2008 年 7 月首次嘗試錄影,留下影音資料無數。 影音資料目前 ( 統計至 2018 年 12 月止 ) 累積約四千餘小時,其中包含錄影將近二千小時,面對如此浩瀚的資料和多元的講學內容 , 甘露道決定從楊郁文老師 2009 年啟講 , 以〈阿含要略〉為教本的 「 根本佛教講座」 (2018 年 12 月講授至慧學 106 頁 ) 著手,一方面整理成文稿、出版期刊,一方面上字幕、剪輯影片、上傳 YouTube ,再 以 「 〈阿含要略〉電子書網站 」 的形式彙整,未來亦將結集成書 , 以各種形式方便大眾研習。 此計畫從 2015 年 10 月甘露道期刊籌辦開始,慢慢摸索、修正而逐漸成形,至 2019 年 1 月 13 日第 025 期止,才整理至〈阿含要略〉「增上善學」第 10 頁,也不過是 855 個小時中的 49 個 小時而已 ( 見下附圖 ) 。 如此龐大的計畫,亟需各方面的資糧投入,歡迎有心研習 、 有志推廣阿含學 - 阿含道的大德們,加入我們的行列,奉獻您的時間、專長、智慧,或隨喜贊助,一同來護持、成就這項弘法大業。 【 專長需求 】 電腦硬體諮詢維修、網頁設計、美編排版, 聽打、校對、文稿修潤等工作。 【甘露道出版社的工作與計畫】 1.《中華阿含辭典》排版及編校。 2.楊郁文老師課程影音實錄存檔,建立史料。 3.課程實錄文字出版,先以期刊逐步實現,未來將按阿含學、阿含道次第出版系列叢書。 4.課程實錄影像製作,上字幕,上傳YouTube。 5.建立網站資料庫,統整文字與影像資料。 甘露道
《阿含簡介》§ 2-0-5【印度佛教 ♣表解】
作者:
甘露道
-
所謂印度佛教,就是在印度這個空間,有受佛教影響的那一段時間;那是從佛陀成佛開始,一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,大約有一千六百年。在這個時空裡,以佛陀入滅為0年,1就是第一個一百年;所謂佛紀1到16,就是第1個一百年到第16個一百年。 第⑴欄是佛紀,右邊⑵到⑹欄是佛教內容。⑵是出自水野先生的〈原始佛教〉,將佛法分為四期。佛陀在世的四十五年是根本佛教;再來是原始佛教,是佛滅後第1個一百年;而2、3、4三個一百年,是部派佛教。5到16個一百年是大乘佛教,其中5、6、7是大乘佛教的初期,8、9、10是大乘佛教的中期,11到16是大乘佛教的後期。 ⑶是印順導師〈印度之佛教〉的分法,一共五期,這部分剛才說過了,所以不再重複說明。 後來印順導師在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〉,又作了更仔細地劃分,就是第⑷欄。他將第一期、第二期合為佛法時期,第三期、第四期為大乘佛法的時期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佛法的時期。 佛法時期是以四部阿含經為主,而大乘的佛法,初期是大乘空相應經為主,後期是虛妄唯識系、以及真常唯心系的經論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經典,就是喇嘛教,藏傳的佛教。這是第⑸欄。 假設要更仔細地劃分,那就是第⑹欄,呂澂先生的分法。 呂澂先生的說明主要在〈印度佛學源流略講〉;這本書在台灣原本是「印度佛學思想概論」,但那是過去翻印時給它取的書名,現在我們尊重原著,所以要改回來。 這一本書劃分得比較細膩,他不是用一百年、一百年這樣來計算,而是以佛陀成佛到紀元前370年為原始佛學,370年以後到紀元後150年為部派佛學,而當中在紀元前50年,大乘佛學興起,然後到紀元400年屬於初期大乘佛學,從紀元後400年到600年是中期大乘佛學、紀元後600年到1000年是晚期大乘佛學。而部派佛學在紀元150年以後就變成小乘佛學成立期,就是所謂的阿毘達摩;那現在所說的小乘實際上就是指阿毘達摩。那紀元150到500年是小乘佛學成立期,500到1000年是小乘佛學流行期。 再往右一欄是相關的重要事件,而它的年代是我根據〈望月辭典〉的年表編列的。首先是佛陀出世的時間;關於佛陀出世的時間,實際上是不確定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明,那我根據望月年表,他認為是紀元前565年,然後在紀元前530年成佛,紀元前486年入滅。 而佛法的大護法 ―― Aśoka,就是阿育王;佛法能廣大流傳、傳諸後世,他
甘露道出版品
作者:
甘露道
-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