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含簡介》§ 1-0-3【聖傳】

當一位佛教徒在引述《阿含經》的內容之後,會說這是「Āgama(阿含)」,表示〖阿含〗裡有這樣的說法,是佛陀說的、或是佛弟子們說而佛陀印可過的話,並不是自己杜撰、胡說的。

在印度,其他宗教或哲學派別,也有相當的字眼。譬如印度哲學 六大派別的「數論(Saṁkhya)」,他們習慣在說話開頭說「āpta vacana」,表示「聖言」,意思是我們數論派聖人所說的。

再來是婆羅門教徒,他們會說「śruti」,表示是「吠陀(Veda) ── 天啟的,所以不是人所說,而是梵天的話;是梵天對我們人類祖先所說的話,然後再一代一代傳承下來。每一代的子孫聽「聞」這些話後,將它保「持」下來,再傳承給後代,所以是「聞持」。

最後是耆那教(Jina),耆那教徒只要在說話時先提到「śruta」,就表示那是耆那教聖人的啟示,所謂「聞智」,那麼其他人就沒有異議了。

以上種種辭彙,都表示該宗派聖者的話,有一個名詞可以說明它,那就是「聖言量」。「量」,是度量,相當於知識;因為有了知識,就像尺 可以用來度量長-短、大-小一樣,可以用來判斷真-假、是-非。人類文明提供了許多知識的資訊,我們的知識可能是(1)透過聽聞,也可能是(2)透過觀察思考、(3)或是身體力行來認識,探討種種有關知識的學問,就是現今所謂的「知識論」

我們理解人-事-物、理解經裡面的法說和義說,是透過聖言量,那聖言量就是(1)「聞量」,聽聞得到的知識。再來是(2)「比量」,就是思量。最後是(3)「證量」,就是修證的結果,又稱「現量」開悟是現量,解脫、解脫知見都是現量,也是證量。

但問題是,佛教認為聖言量、比量、證量都很重要,可是其他宗教大多認為教主說的話才重要,而否定個人思考、或親身體驗的內容。而佛陀的聖言量絕對零缺點,可是其他宗教聖人所說的話,以佛教徒的立場來看,有些是正確的、有一些則不見得,如果全盤接受的話,可能會有問題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透過五種菩提的次第來學佛--發心菩提,伏心菩提,明心菩提,出到菩提,究竟菩提
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