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含簡介》§ 3-0-0【研究阿含】♣
- 取得連結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作者:
甘露道
-
《阿含經》的研究,是研究佛法種種必須培養的功夫,對於研究所的學生來說,十分重要,需要費功夫來認識。但由於我們這課程「阿含經講座」不是針對研究所的學生,所以這一部分我只打算簡單地說明,點到為止。
大家都知道,對於佛法要聞-思-修-證,信-解-行-證;研究主要是多聽、多聞、多思,要建立正見的正信、確實了解佛法的道理跟法義,只是研究也不行,還需要 研習,也就是實踐。
純學術的研究,沒有辦法讓人真正了解、應用佛法;但不透過理性來研究佛法而盲修瞎練,那也得不到純正佛法的利益;所以要解、行並用,缺一不可。
研究阿含需要資源書和工具書,但我只想講一下資源書,因為這些重要的經論,是我們研佛法寶貴的資源。
① 依《經》解《經》用:最重要的就是「大正藏」的四部阿含。它以高麗本為主,再以其他版本校對。除採用各版本中最好的字外,亦將其他版本用字以註解的方式保留下來。所以閱讀一部「大正藏」,其實是等同讀六部;甚至《中阿含經》是十二部不同版本校對出來的。
另外,「大正藏」也是第一部開始使用標點的,雖然只有兩種簡單的標點;而新式標點的全面使用,還是有待《佛光大藏經》的阿含藏。
此外還有南傳:長部、中部、相應部、增支部和小部。高雄元亨寺依據日譯《南傳大藏經》作了漢譯,可以參考。
② 依《律》解《經》用:南、北傳律藏裡有些精簡的小經,稱作「隨律經」,是跟隨著律藏傳承下來的經典。
③ 依《論》解《經》用:以大正藏來說,阿毗曇部有四冊,其中較重要的有《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》、還有濃縮《大毘婆娑論》的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,以及不滿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而批評之的《阿毘達磨順正理論》。
印順導師稱作《阿含經》通論的《中論》;《中論》的架構的確是按照〖苦集滅道〗在討論的。尤其它一開始即說「八不緣起」,即直指《阿含經》的關鍵所在。
沒有慧根者最好不要研究《中論》,否則不但無法得到利益,還會因看不懂而洩氣。但因《中論》是《阿含經》的通論,當了解《阿含經》後再看《中論》,就很容易了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八十五到卷九十八,即在解釋《阿含經》修多羅的部分。而印順導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即將此二者配合起來會編,十分方便於研讀法義。
其它論典、當代著作,及工具書的部分,我就不再一一說明,同學可參考〈阿含要略P0-09〉或《阿含經研究指南》的錄音帶。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
作者:
甘露道
-
1973 年,楊郁文老師 帶領家人一同 歸依三寶、 受菩薩戒 , 而後 靠自修廣研經 論, 抉擇 從佛法的根源 —— 《阿含經》、巴利三藏直入佛陀的心海,從此投入阿含學 - 阿含道的研習與推廣。 楊 郁文 老師目前除於法鼓文理學院碩士班任教外,亦於以社會大眾為講授對象的法鼓推廣教育中心、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,開設「根本佛教」課程。 甘露道 出版社有鑑於針對社會大眾進行的推廣課程,更能發揮楊老師 「 根本佛教的佛學活用 」 的精神,因而將法鼓推廣 (1994 年起 ) 及 法光 (2004 年起 ) 的上課內容 全數 實錄下來,做為未來出書 及 影音成品的資料 。初時以錄音方式為主, 2008 年 7 月首次嘗試錄影,留下影音資料無數。 影音資料目前 ( 統計至 2018 年 12 月止 ) 累積約四千餘小時,其中包含錄影將近二千小時,面對如此浩瀚的資料和多元的講學內容 , 甘露道決定從楊郁文老師 2009 年啟講 , 以〈阿含要略〉為教本的 「 根本佛教講座」 (2018 年 12 月講授至慧學 106 頁 ) 著手,一方面整理成文稿、出版期刊,一方面上字幕、剪輯影片、上傳 YouTube ,再 以 「 〈阿含要略〉電子書網站 」 的形式彙整,未來亦將結集成書 , 以各種形式方便大眾研習。 此計畫從 2015 年 10 月甘露道期刊籌辦開始,慢慢摸索、修正而逐漸成形,至 2019 年 1 月 13 日第 025 期止,才整理至〈阿含要略〉「增上善學」第 10 頁,也不過是 855 個小時中的 49 個 小時而已 ( 見下附圖 ) 。 如此龐大的計畫,亟需各方面的資糧投入,歡迎有心研習 、 有志推廣阿含學 - 阿含道的大德們,加入我們的行列,奉獻您的時間、專長、智慧,或隨喜贊助,一同來護持、成就這項弘法大業。 【 專長需求 】 電腦硬體諮詢維修、網頁設計、美編排版, 聽打、校對、文稿修潤等工作。 【甘露道出版社的工作與計畫】 1.《中華阿含辭典》排版及編校。 2.楊郁文老師課程影音實錄存檔,建立史料。 3.課程實錄文字出版,先以期刊逐步實現,未來將按阿含學、阿含道次第出版系列叢書。 4.課程實錄影像製作,上字幕,上傳YouTube。 5.建立網站資料庫,統整文字與影像資料。 甘露道
《阿含簡介》§ 2-0-5【印度佛教 ♣表解】
作者:
甘露道
-
所謂印度佛教,就是在印度這個空間,有受佛教影響的那一段時間;那是從佛陀成佛開始,一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,大約有一千六百年。在這個時空裡,以佛陀入滅為0年,1就是第一個一百年;所謂佛紀1到16,就是第1個一百年到第16個一百年。 第⑴欄是佛紀,右邊⑵到⑹欄是佛教內容。⑵是出自水野先生的〈原始佛教〉,將佛法分為四期。佛陀在世的四十五年是根本佛教;再來是原始佛教,是佛滅後第1個一百年;而2、3、4三個一百年,是部派佛教。5到16個一百年是大乘佛教,其中5、6、7是大乘佛教的初期,8、9、10是大乘佛教的中期,11到16是大乘佛教的後期。 ⑶是印順導師〈印度之佛教〉的分法,一共五期,這部分剛才說過了,所以不再重複說明。 後來印順導師在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〉,又作了更仔細地劃分,就是第⑷欄。他將第一期、第二期合為佛法時期,第三期、第四期為大乘佛法的時期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佛法的時期。 佛法時期是以四部阿含經為主,而大乘的佛法,初期是大乘空相應經為主,後期是虛妄唯識系、以及真常唯心系的經論,第五期則是秘密大乘經典,就是喇嘛教,藏傳的佛教。這是第⑸欄。 假設要更仔細地劃分,那就是第⑹欄,呂澂先生的分法。 呂澂先生的說明主要在〈印度佛學源流略講〉;這本書在台灣原本是「印度佛學思想概論」,但那是過去翻印時給它取的書名,現在我們尊重原著,所以要改回來。 這一本書劃分得比較細膩,他不是用一百年、一百年這樣來計算,而是以佛陀成佛到紀元前370年為原始佛學,370年以後到紀元後150年為部派佛學,而當中在紀元前50年,大乘佛學興起,然後到紀元400年屬於初期大乘佛學,從紀元後400年到600年是中期大乘佛學、紀元後600年到1000年是晚期大乘佛學。而部派佛學在紀元150年以後就變成小乘佛學成立期,就是所謂的阿毘達摩;那現在所說的小乘實際上就是指阿毘達摩。那紀元150到500年是小乘佛學成立期,500到1000年是小乘佛學流行期。 再往右一欄是相關的重要事件,而它的年代是我根據〈望月辭典〉的年表編列的。首先是佛陀出世的時間;關於佛陀出世的時間,實際上是不確定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明,那我根據望月年表,他認為是紀元前565年,然後在紀元前530年成佛,紀元前486年入滅。 而佛法的大護法 ―― Aśoka,就是阿育王;佛法能廣大流傳、傳諸後世,他
甘露道出版品
作者:
甘露道
-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