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含簡介》§ 2-0-3【《相應阿含》:佛法母體 的殊勝】



人間佛陀 佛在人間 以人類為本

《增一.34,3經》:「(諸)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。」大2,694a4

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:「有二事處,佛出世間:一有厭心,二有猛烈智;當知此二,唯人趣有。……是以菩薩人間成佛。」大27,893a-2

《翻譯名義集》:「天界著樂,四趣沈苦,故此五道非成佛器,由是諸佛唯出人間。」大54,1081a-5


人間佛陀

何謂「人間佛陀」?在這之前,先要了解何謂〖人間〗。人類是人間,人類生活的時空、社會也是人間,而佛陀就在人間成佛。所以印順導師說:「佛在人間」、「以人類為本」。

佛陀存心救濟一切〖有情〗,一切有情包含一切眾生,但還是以〖人〗的身份受教最好。有情除人類外,還有其他四趣 ──〖天〗,和〖畜生〗、〖餓鬼〗、〖地獄〗三〖惡趣〗。若加上〖阿修羅〗,就是四惡趣,而說其他五趣。

我們用人的身分,若做好則生為天,或是維持在人間,而不會落入惡趣;若做壞,就會到惡趣。在人以外的地方都只是受報;天享福報,其他四趣受罪報。人類處在中間,在造業、也在受報。所以學佛最有力的身分還是人,最有力的環境還是人間 ── 人類活動的時間、空間。

而救濟不是他力救濟,是自力救濟。自力救濟是自依止、法依止;自己依靠所認識的正法,用自己來推動正法,不斷聞-思-修-證,才能得到救濟。

救跟濟都是〖度〗的意思。度就是六度,度的梵語 pāramitā,漢譯 波羅蜜多。所謂度到彼岸,就是已落海的人得以上岸,不再浮沉在海中。

在人間成佛的說法,歷代經論中都能看到,這裡依佛法的歷史發展列舉出三則。特別要注意的,當中最重要的,不是出自大乘經論,而是在《增一阿含經》。

《增一.34,3》:「(諸)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。」佛、世尊是同義詞,而我特別強調是「諸」佛、世尊,表示不僅釋迦牟尼佛陀,是〖三世〗〖十方〗諸佛都是如此。怹們皆出人間 ── 都是出生在人間、也在人間修成正果。而「非由天而得」,最後還特別強調,用天的身分是沒有辦法修成正果的。

因此,唯有用人的身分,在人間過著常態的生活,而所有的人,甚至來到人間的天神、在人間遊盪的餓鬼,都可以得到佛法的影響。所以佛陀是人間佛陀,不是天上的佛陀、也不是地獄的佛陀。


佛在人間

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也說:「有二事處,佛出世間:一、有厭心,二、有猛利智;當知此二,唯人趣有。……是以菩薩人間成佛。」

有二事處,指具有兩個條件的地方,而佛陀會出現在這個世間、這個時空當中。哪兩個條件呢?有厭心 ── 厭離心,以及猛利智。厭離心、猛利智,相當於《大智度論》五種菩提中的出到菩提。

有菩提,則有「出」的能力、也有「到」的能力。「出」就是〖厭離〗,但所厭離的不是有情、不是人,而是〖有漏〗的〖三界〗。出離三界,並沒有離開人類,而是到〖滅界〗,也就是〖涅槃界〗── 沒有〖〔惑業苦〕〗的境界。

我們都以為出離有漏的世間,就一定會離開人間。其實不是,而是以人的身分在人間生活,但不再被惑-業-苦所污染,就像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。

蓮花不是離開蓮花池才不染,是因為蓮花的葉面、花瓣有〖法爾〗如是的構造,才使污水沾染不上它。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,荷花葉面、花瓣上布滿了奈米大小的凸起,所以污水滴一碰到傾斜的花瓣葉面 就流下去,而附著不上。而這法爾如是的構造就是〖緣起〗性、就是〖法性〗。

所以蓮花沒有離開蓮花池,只是具有不染的效果而已。同樣的,聖人有將身-心奈米化的能力,使得任何惑-業-苦的污水,即使碰到也會滑掉,而沾染不著。所以這個出、到,不是離開某地 到哪個地方去,只是出離污染而已。那有厭離心、猛利智,具有出、到的菩提,就會成佛;當成就究竟菩提時,就是成佛了。

我們應當知道,此二 ── 有厭心、猛利智,唯「人趣」有。其他五道、六趣的有情,不能同時具有這兩個特點。為什麼呢?下面我會引用《翻譯名義集》來進一步說明。

總之,「菩薩人間成佛」,成佛之前為菩薩,而菩薩要成佛,是來到人間成佛。到天上是候補,在等待時機,但最終成佛不在天上,而是在人間。

此說 給身而為人的我們莫大的信心,所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何況我們現正聽聞。但不是聽到就算了,還要想通;想通還不夠,要依法奉行;等辦到了,才算真正完成。


以人類為本

接著我們再看《翻譯名義集》的說法。《翻譯名義集》是宋代高僧普潤法雲所編,其中提到:「天界著樂,四趣沈苦,故此五道非成佛器,由是諸佛唯出人間。」

普潤大師會注意到三藏中人間佛陀、佛出人間的說法,是透過《大智度論》才聯想到的。

天界著樂:在人間修善 最終離開人間生為天,是享福沒錯,可是容易著樂而放棄修行。四趣沈苦:而其他四趣則都是處於苦難、以災難的方式在討生活,沉淪在苦海之中。故此五道 ── 天道,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非成佛器。器,是完成,而佛器,就是成佛,完成成佛之道。

由是,是「所以」;所以諸佛唯出人間。剔除了天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這五道,剩下來的是人間、是人類;只有人間能成佛,其他五趣沒有辦法。這是非常肯定的語氣。

所以我們要慶幸生為人。有些人說人間充滿苦惱,能離開人間最好。但我卻認為,一旦離開人間就處於八難,難以見佛聞法。人間是〖苦〗,但苦有代價,不要白白受苦;因為苦不好受,我們才會追尋苦的源頭 ──〖集〗苦之因,才會發現苦、集都是緣生-緣滅的,所以是可以滅的,只要能找對滅苦的方法。而所說的方法,就是〖八支聖道〗;透過〖〔聖、出世間八支道〕〗可以究竟滅苦。


《相應阿含》:佛法根本的殊勝

將南傳《相應部》、北傳《雜阿含經》合起來,即《相應阿含》,它是佛法的根本,或者說根源。

① 從聖典結集與開展的過程,我們可以知道:

⑴《相應阿含》是 佛教的教-理-行-果、種種說法的根本。

⑵《相應阿含》是 現在還保存著最早結集的基本經典。

⑶《相應阿含》是 研究佛學的基礎。不同時代的佛法,你不了解阿含,直接從中間、或者末梢研究起,可能會產生種種的誤會和錯覺

② 熟讀《相應阿含》我們可以體會:《相應阿含》是概括 釋尊成道至涅槃這四十五年間 一代之教化。佛陀所有教化的內容,我們都可以從中看見。

③ 奉讀《相應阿含》時,我們可以體會、發現到 佛陀慇勤的教授、教誡,那一種親切,就好像佛陀在我們面前一樣。

④《相應阿含》是記錄〖人間〗佛陀 來往各地,解答 教內、教外 日常生活乃至於宗教生活修持的種種問題,也因此,可以作為現代人建立正確人生觀的借鑑,以及確立最穩當的宇宙觀。

⑤《相應阿含》的人間佛陀觀 異於 後出經典之神化佛陀觀,由《相應阿含》可以認識 佛陀 的本來面目。 佛陀在人間成佛,而在人間成佛的是「報身」,並不是「化身」,可是後來大乘經典都說,佛陀是化身來「示八相成道」的,就好像演戲給我們看一樣。

真正的佛 是「法身」佛,佛陀透過報身累積出來的能量就是法身;圓滿的佛陀的法身,須要藉助最後一生的報身來完成。

人間的佛陀觀,意思是說佛陀是人,佛陀的報身就同我們一樣。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報身,是父母所生的身體。父母能提供我們的是肉體 ── 父親提供了一半的基因、母親則提供另外一半,但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的構造,包括身體健康、精神安定、智慧反應等等,還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、業報總和起來,所構成的報。

透過這個報身,我們才能動用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的運作,也就是五分法身,然後由五分法身來成佛。所以我們不是由這個肉體成佛,而是藉用肉體運作五分法身,達到成佛的目的。

早期的佛陀,也就是阿含、尼柯耶呈現的佛陀形象,是人間的佛陀、人類的佛陀、報身的佛陀;而佛陀的報身所展現的圓滿人格,那就是佛陀的法身;而怹在演講的時候,那個手勢,揚眉瞬目間的那個表情,就變成化身。

所以佛陀一方面是利用報身來展現佛法的法身,讓人體會到佛法,一方面則透過身-口-意演化的化身,來指導別人學習佛法。

可是後來到了大乘經典,就開始有神化的傾向,或是說太理想化了。而其中有一些理想,一般人根本做不到;強調它卻又做不到,反而讓人洩氣。

我們只要順著阿含,很樸實的,一步一步用人身分,而不藉用天的身分、也不藉用神通的幫忙,只是過一般人的生活,而按照最正確方式來生活,我們可以一直到成佛為止。

由此可知,佛陀的本來面目那是人,是用人的身分修成的佛陀,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。

⑥ 由《相應阿含》可以把握 佛陀所開示出來的教-理-行-果的本義。

⑴ 教:一切事相應教 ──〖五陰〗〖六處〗〖無量界〗,現世安樂法、後世安樂法、究竟安樂法……。

教,就是教授、教誡;簡單說,就是一切事相應教。一切事,或者是《瑜伽師地論》所說的,那就是 九種事。再分開來說:五陰、六處、六界、無量界;陰、處、界,都是佛陀要讓我們認識的。

只要按照阿含、尼柯耶的教導來生活,不僅今生會活得很幸福、很快樂,來生也會繼續,因為有善的因緣安排。而最終一定可以得到究竟〖安樂〗,也就是得〖三菩提〗、作證〖涅槃〗。這就是現世安樂法、後世安樂法、究竟安樂法。

⑵ 理:〖十二緣起〗〖四諦〗〖四法本〗……。

理,包括十二支緣起、四聖諦,〖無常〗、〖苦〗、〖無我〗、〖無生〗,這都是在說明佛法的道理。而教,可以用分別識,或是知識、學識、常識來接觸;但是 理一定要透過開悟,否則沒有辦法。好的頭腦只可以認識佛陀所教的一切,但是〖苦集滅道〗的道理,緣起性的、無常性的苦性,無我性、無生性的掌握,唯有透過〖法眼〗〖慧眼〗才能看到。這也就是禪宗一直在強調的明心見性。

見性,佛性也是性、〖法性〗也是性、人性也是性,而這一些不離緣起性,或者是〖〔此緣性〕〗。〖見法〗〖得法〗〖入法〗,你沒有看到緣起性就沒有看到法。

⑶ 行:三善支、〖〔四預流支〕〗〖三學〗〖〔三十七菩提分法〕〗〖〔九遍淨勤支〕〗、〖十正行〗……。

我們這個課程分為善學、信學、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、解脫學。而善學,我們要注意三善支,信學要關懷四預流支,建立了〖正信〗,然後才能進入〖〔三無漏學〕〗。而三無漏學可以透過三十七菩提分法,按照九遍淨勤支、十正行的過程來發展,一直達到圓滿,結果就是成〖賢〗、成〖聖〗。

⑷ 果: a. 四向、〖四果〗〖辟支佛〗〖菩薩〗〖〔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〕〗。 b.〖隨信行〗〖隨法行〗〖信解脫〗〖見到〗〖身證〗〖慧解脫〗〖阿羅漢俱解脫〗等等。

賢,是〖須陀洹向〗;聖,就是〖須陀洹果〗以上。在無佛的時代,可以成為辟支佛陀;有佛法流傳的時代,就是四向、四果,還有菩薩,也就是在佛道尚未完成的時候,以菩薩的身分來修佛道。

另外,須陀洹向也可以說隨信行、隨法行;〖信根〗增上就是成為隨信行者,〖慧根〗增上成為隨法行者。具足〖四種入流分〗,〖開法眼〗了,信根增上成為信解脫者,慧根增上成為見到者,〖定根〗增上,修定身證〖八解脫〗,成為身證者。漏盡,沒有定經驗是慧解脫的阿羅漢,有定又有慧就是俱解脫的阿羅漢了。以上這一些都是成果。

我們這一個課程,就是按部就班的、腳踏實地的,這樣就有可能得到四向、四果等等的果位。而這樣的果位不是主觀的認定,是自己用客觀來評估自己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甘露道的佛法整理工作

透過五種菩提的次第來學佛--發心菩提,伏心菩提,明心菩提,出到菩提,究竟菩提